巨详细: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学习骇客
用技术和心理学改善学习 第137次
摘要:针对知识网络,本文分析了一般做法,解释了背后的理论,指出了新的思路,最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一般做法
雷欧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构建知识网络,而大多数同学不仅在方法上存在问题,在认识上也有不妥。
为了构建知识网络,大家想到的和尝试的方法一般都是 画思维导图 。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学完习,再画一遍思维导图,其实是把知识点重新组织一遍,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学习。但实际上,多数人只是把书上的或讲义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思维导图上,这种缺乏加工的“学习”充其量只是换个地方多存储了一份笔记而已。
并且思维导图的信息量一般都很大,而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又非常有限。很多同学连一问一答都还记不住,却期望自己能像照相机一样把整张思维导图上的内容(就像下图)全部记下来。这样庞大的“知识网络”显然违背了认知规律。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认为学习有这几个过程,即理解、记忆、同化新知识,而思维导图在这几方面并没有直接帮助。
思维导图的用武之地应该在发散思维上面,即当我们面对某个主题一筹莫展时,可以已有的想法为中心,开始头脑风暴,一层层扩展,从而得到尽可能多的想法。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理论介绍
所谓的“知识网络”,在教育学上叫做“图式(Schema)”。为了认识图式,我们需要先耐心了解记忆的分类。
根据心理学模型,记忆可以按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又可以按内容不同,分为情景记忆、程序记忆和语义记忆。
比如,让你回想一下昨天晚上和女朋友(男朋友)看电影的场景,这就是情景记忆;让你和其他人介绍开车的先后步骤,则是一种程序记忆;而让你解释一下“猫”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有什么特征,这是语义记忆。
三种长时记忆存储在大脑里的形式也不一样,导致我们学习的方式也要有所差别。
1/ 情景记忆,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我们的脑海里,比如想起最近一次和同学一起过生日的场景;
2/ 程序记忆在脑子里是以“刺激-反应”的形式存在着的,比如老司机不需要记住启动汽车的全部步骤,只需要点火就能想到第二步是什么,然后根据第二步想到第三步是什么,据此完成一系列连贯操作;
3/ 而语义记忆在我们的大脑中则是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图式”,就像我们给蔬菜和水果分类。
但知识网络究竟有什么用呢?
按照图式理论的观点,如果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东西时,能将其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就会更容易理解与保持住。
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利用图式(知识网络)处理信息的过程。
1/ 最初,先是感知到什么东西,可能是来自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
2/ 然后,我们开始注意这个东西;
3/ 接着,大脑迅速从长时记忆中搜索,看看有没有相关经验;
4/ 随后,我们从大脑已有的知识网络(图式)中检索到一个大的网络,判断出这个新感知到的东西原来属于动物类;
5/ 最后,我们将新感知到的信息与头脑中搜索到的信息相互匹配,根据某些吻合的特征判断出这是什么东西。
平时我们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的知识也是这样的过程,只是太快了或者我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一点点知识网络,就会出现“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的情况。
可已有的知识网络从哪来呢?
根据著名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前期需要一定的死记硬背,就像你如果不背诵元素周期表,就很难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不背诵乘法口诀表,就无法继续学习四则运算。即使是大家趋之若鹜的“意义学习”,也要以一段时间的“机械学习”为基础。
很多同学问 雷欧 | 在线学习辅导员 为什么看同样一本书、一段话,我怎么总能联想到更多的东西。因为我用ANKI很长时间,很多知识已经存储在长时记忆里,就像下图红圈处所示,长时记忆里的素材可以为有限的短时记忆提供更多“支援”,这在 改善思考的两个方法 一文中也详细介绍过。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实现的思路
由前面可知,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落在了“长时记忆”上,而根据旧文 两种记忆方法 可知有两种记忆方式,这里只谈一种对一般人更容易上手的方法,即通过间隔复习去记忆。
知识网络,最初并不是一整张网(如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是由一块块小网和很多个节点连接起来的。例如,要想掌握一个有四层或五层知识点的知识网络,可以先从更基本的单位开始学起。
以下演示从最底层开始,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从属于自己的最底层知识开始,不同人的最底层知识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最底层知识也不一样。
注意:为简化叙述,思路部分以4级笔记为例,实际方法部分我们用的是5级方法。
第一层笔记:给所有四级知识点(适合自己的最底层知识)做问答笔记,得到4张笔记。
第二层笔记:上升一层,以三级作为问题,以四级作为答案。同级一共有10个三级知识点,所以这一步得到10张笔记。
第三层笔记:再上升一层,以二级作为问题,以三级作为答案。同级有4个二级知识点,因此可以做出4张笔记。
第四层笔记:上升到最高一级,将一级作为问题,二级作为答案。因为只有一个一级了,所以这一层只有1张笔记。
最终头脑里的笔记:由此,我们通过一级和二级绑定,二级和三级绑定,三级和四级绑定,得到了一个层层相连的知识网络。
以上我们一共记了4+10+4+1总共19张笔记,和思维导图的1张图相比,看起来好像任务变多了,如果坚持做到从自己的水平出发做笔记,那这些多出来的笔记就都是以前被掩盖的问题。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具体的方法
在 笔记工具X与复习工具ANKI系列 里,转入ANKI的笔记就会自动生成上文所说的一环扣一环的笔记。
假设下图是我们在幕布里的笔记,包含了5层知识点,下图是文本模式。
切换到思维导图模式,如下。
有同学疑惑ANKI总是莫名其妙地多出来一些不是自己添加的笔记,就像下面一系列图所示,其实这就是在设计这套方法之初有意为之,还没用过或不了解的同学不妨读一读后面具体方法部分的系列文章。
以下采取对比的方式逐步讲解,左边为幕布里的笔记,右边为使用 笔记工具X与复习工具ANKI系列 方法转入ANKI后的笔记。可放大查看。
1/ 导入ANKI后,ANKI里出现的第1张笔记就是左侧第1个问题(支持幕布的文字颜色导入);
2/ 依次往下出来同级笔记,第2张ANKI笔记,对应了左侧幕布里第2条笔记(支持幕布的加粗斜体导入);
3/ 当前层级笔记结束之后,自动上升一级,将三级章名作为问题,将之前的问题作为它的答案(本章有哪些内容);
4/ 章有哪些概括了以后,再上升一级,问这个部分有哪些,而之前的章就成了答案(这个部分包含了哪几章);
5/ 二级标题概括完以后,继续下一个二级标题下的笔记(图片也可以导入ANKI);
6/ 接下来就和前面一样,把当前问题的上级、上上级都自动整合成笔记,让我们有机会回忆这一章讲了什么,另一部分讲了什么;
7/ 最后,所有二级(第N部分)都整理完了,会以一级标题(书名)作为问题,问这本书讲了什么,答案自然就是由下面第二级(第N部分)构成。
8/ 如果读者看过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微信读书APP可读)再来看本文的方法,一定会拍案叫绝,“结构笔记”就这么轻松地做好了。
总结:除了我们自己记录的问题(四级节点)和答案(五级节点),转换时还会为如前所示的第一二三四级自动构建两两相扣的结构笔记。也就是自动把下级汇总作为答案(不含下下级),将它们共同的上级作为一个问题。
就像思维导图一样,上级管着下级,但当前方法有以下好处:
1/ 难度低:思维导图的一张图超出了人的认知负荷,而这里选择从适合自己的最小颗粒开始学习,学习难度更低;
2/ 漏洞少:思维导图里无形中埋了“雷”,而这里我们挨个“排雷”,知识漏洞更少;
3/ 记得住:思维导图里的网络根本记不住,或记不了多久,而这里的网络有整体、有最小化,可以很容易地由间隔复习转入长时记忆;
4/ 应用广:思维导图的单位太大,而这里单位更小,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应用场景更广;
5/ 省时间:思维导图里的结构往往是自己在别处记了笔记之后,又另外在思维导图软件里做了一份,而这里可以保留原来的笔记习惯(幕布、Markdown、Roam Research等等),瞬间转入ANKI,自动得到上下层两两相扣的网络,等等。
这套方法已经用了有一年半,也得到了印象笔记和幕布官方的认可和转载。
经过今年年中大更新一次以后,又更加好用了,具体参考 视频课程 的第15章或阅读以下文章:
1/ 总的说明:结合ANKI与十余种主流笔记工具打造更好的学习闭环;
2/ 从幕布笔记转入ANKI 上篇 和 从幕布笔记转入ANKI 下篇;
3/ 从印象笔记转入ANKI 也适用于所有支持Markdown格式(百度搜索可快速入门)的其他笔记工具;
4/ 从Roam Research笔记转入ANKI 这是今年非常火的笔记工具,长处在于运用了 另一种记忆方式 建立笔记与笔记之间的联系;
5/ 以上方法,还能自动得到一份 可以听的笔记。
如果你本来就有记笔记的习惯,刚好又在用幕布、印象笔记(Markdown)和Roam Research等笔记工具,也不用更换工具,只需要之后按文中介绍的格式记录,记完就可以转入ANKI学习,同时得到知识网络的拆解笔记。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最后的话
构建知识网络,很难通过思维导图实现,不妨尊重认知规律,选择已经被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证实过的方法,然后在使用过程中体会这种改变吧。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